Article journal chinois
百姓故事 吕教授和他的“洋学生”

来自法国巴黎的中医学留学生黑米(Himi),已经可以熟练地为中国患者在头部实施针灸治疗。
核心速读
刚立秋的昆明几场秋雨,让早晚的空气透露丝丝凉意。8月12日上午,位于昆明市北大门旁边的一条小巷里一家名叫北城中医的门诊极其热闹,7名来自法国和美国的“洋学生”围坐在吕光荣、刘楚玉教授周围,边看边问,认真学习诊断望、闻、切、问,到针灸原理知识,并作了记录。
中医魅力倾倒“黑米”们
云南中医学院原副院长吕光荣教授有众多的“洋 粉丝”,黑米便是其中一个,他来自法国巴黎,是一名大学毕业生。黑米的弟弟患有脑瘫疾病,在法国多家医院治疗多年不见好转。“后来我认识了一位眼科专家, 他学过中医,并运用中医的针灸、中草药等治疗方法为我弟弟治疗,大概半年后我弟弟的病情有了很大转机。”这件事情让黑米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他来 到法国一所中医学院学习针灸学,此后又慕名跟随吕光荣教授学习,目前已经可以独立给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了。
来自法国马赛的伊莲娜今年56岁,从2007 年至今,她已是第6次随吕教授来中国学习针灸医学,每年一次,每次大约40天。伊莲娜说,她在法国一家医院工作,从事医务工作30多年,中医、针灸是她在 家乡医院的“名牌科室”。伊莲娜说,中国的中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法国患者所认可,她说:“每当看到有的患者被疼痛折磨得哭着进诊室,扎完针后,立刻轻松笑 着出去时,我真正体会了中国针灸的魅力所在。”
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
洋学生中,一位叫比尔的比利时留学生的故事最 具传奇色彩。比尔曾参加世界无国界卫生组织,在四川省甘孜认识了藏族姑娘拉姆,两人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相爱却遭到了拉姆父亲的强烈反对。由于得不到家人的 支持,这对恋人“私奔”到了昆明。当时比尔想到云南中医学院学习,却苦于出不起学费。时任副院长的吕光荣得知后,免费收下了他。在学习过程中吕教授视他为 自己的孩子,悉心教导。通过3年多的刻苦学习,比尔带着拉姆回到了比利时,开了一家中医门诊,每天接诊二三十名病人,不到4年便在当地买了别墅,一家人如 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直到现在,每当诊所遇到“难症”,比尔还会打越洋电话向吕教授请教。
在许多外国学生眼里,吕光荣教授和蔼可亲,又 具有中医理论深厚功底。“接收外国学生30多年来,共有法国、德国、美国、比利时、西班牙、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外国学生1000多名。” 吕教授透露,他从30多年中医对外交流经验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学习中医的留学生呈逐年增长趋势。吕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但每年到其诊所来学习 的留学生少则10几人,多则50人不等,中医学、中医疗法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并运用。
想建一所中医院
吕教授说,以前,在西方人眼里,中医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医学中的“另类学术”,甚至不被西方医学界认可,而如今已是众多“洋学生”漂洋过海到中国学习的热门医学。
法国留学生欧非丽也是这次吕教授接收的7名学生之一。她说:回国以后,他们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当地开设有自己的中医诊所,因为近年来,中医诊所越来越受当地民众欢迎,诊所平时采用预约挂号的形式为患者就诊,生意很不错,个人收入相当于“上班族”工资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这些“洋学生”同吕教授一 起出诊时,对教授询问症状、摸脉、扎针、切诊等问诊方法都认真记录。开药方时,学生们在翻译的帮助下,认真地记下方子的内容,用量服法等等。“这些学生都 很用心,学习也很刻苦,他们很善于钻研,爱提问。”这是吕教授对他的“洋徒弟”们的评价。
“几年前,我到欧洲考察,惊讶地发现,在巴黎 和比利时的大街上,每走10多分钟就能看到一家中医诊所。”吕教授说,1997年他到欧洲时,发现在那开中医诊所的大多是中国人。但2007年再次去到欧 洲时,发现80%开中医诊所的是西方人,并且在当地中医诊所比中国的还多,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欧洲的发展,将来中医医学还会传播到更广的区域。
采访中,这些“洋学生”们向记者透露,目前由于受政策限制,在欧洲还没有一家完整的、规模较大的中医院,他们希望学有所用,有一天在法国、在比利时等地能建较大规模的中医院,让更多国外患者得到更好的中医治疗。
云南日报 记者 王怡文 李海球 文/图
Inscrivez-vous au blog
Soyez prévenu par email des prochaines mises à jour
Rejoignez les 16 autres membres